21世紀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它曾遭遇兩次世界大戰,又面臨人口爆炸;易取資源日趨枯竭,但污染與浪費卻日趨嚴重。這些眾多的難題與矛盾迫使人類要尋找答案與出路。于是開發新能源、新材料、有效利用現有條件的“開源節流,提高效率,持續發展”便成了非常現實的口號。“生命科學”的出現給人們帶來曙光與啟示,顯示出現代高科技帶動全球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新世紀的可能與必然。這種論點的依據也被20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無數的事實所證明。而提到現代化高科技,便不能不提到科學儀器(其核心是實驗技術與分析儀器)的特殊重要地位。
這種發展可以從
國產儀器的品種反映出來:如前所述,在銷售額超過1000萬人民幣的20個企業中,除了原有國營企業外,其中私營企業和股份制的就占14個。其銷售額占上述20個企業銷售總額的37.8%。這些私有企業中北京的東西、普析、吉天等已經形成科研生產一體的綜合性分析儀器企業,上海光譜儀器則瞄準國際市場,其銷售額中很大部分是直接出口或以定牌加工的OEM形式出口。有的企業利用新技術在流程和環保儀器中開辟了新天地。有的企業緊追國際發展動向,在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方面已經初見成效。有的企業以生產分析儀器配套產品和部件為主,彌補了市場空白。
據一份美國的報導,分析儀器的全球需要量已高達217億美元。絕大多數儀器產品仍然以5%乃至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雖然一些儀器的發展已經度過了成熟期,例如氣相色譜儀,在美國已經出現負增長(-5%)的趨勢,但是年銷量仍然以7-8億美元遙遙領先于其他儀器。原子吸收也是負增長(-5%),但同樣仍有1.8-2億美元年需求量。即使是這些所謂成熟期已過的產品,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仍然是正增長速度。中國市場中GC、LC、AA等儀器的進口比例仍然很高。我們的國產分析器應該像白色家電行業的電視機、錄像機、VCD和DVD機、冰箱、洗衣機還有手機那樣用科技含量,質量和價格優勢來占領國內市場,并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成為中低檔分析儀器的世界制造中心。市場的占領,是兩位數增長也滿足不了的。
無論社會主義的
市場經濟或者泛指的市場經濟都要求在市場內形成一定的競爭法則,制止無序競爭,在自由發展的同時應該有國家或者行業的宏觀管理,政府對影響國民經濟和發展方向的項目應該用注入資金和質量監督的手段加強管理。專業化協作和社會化、全球化生產也是必然調控原則。
最近十年誕生的新型的小型企業給分析儀器注入了活力,但是當今的一些手工作坊式的經營,急功近利的企業方針,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越來越反映出它的不足。在行業內專業分工有序的競爭規則必然會導致未來的兼并和規模經營。
熱像儀 http://www.bjdaisi.com.cn/